在五台山台怀谷地九龙岗的密林间,龙泉寺的飞檐在枝叶间若有若无。这座始建于宋代,以石雕艺术出名的古建,历经年月洗礼仍珍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匠心细节。
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重修,现存修建多属民国初年风格。寺院坐北朝南,三条轴线串起三重院子,错落有致。寺内的石雕修建,雕凿精美,十分稀有。其间,最招引世人目光的,当数影壁、牌楼、普济浮屠三大石雕艺术珍宝。
龙泉寺有三大宝物。在咱们面前的就是龙泉寺的一个影壁,它是在100年前,由许多能工巧匠纯手工雕刻而成,是整个五台山的一个缩影图。
影壁以汉白玉为纸、刀锋为笔,浮雕林泉幽壑弯曲其间,殿阁小巧隐于云霭,鸟兽灵动、人物仿佛,宛如一幅打开的立体山水长卷。紧邻影壁的,就是进入山门的108级石阶,这些铺筑石阶的石材,取自五台山的绿岩。
这个石头有25亿年。在25亿年前地球仍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分,五台山是最早从海底隆升出来的最陈旧的地貌。
这个石牌楼,它是在100年前由200多个能工巧匠,花了6年的时间一锤一凿精摹细琢出来。你能幻想一下,它是一块石头雕刻出来的。
汉白玉牌楼通体选用镂空雕刻工艺,从柱石到脊兽无一不精。牌楼上89条蛟龙腾挪欲飞、琐闻俱现。36只石狮神态悬殊,尽显精深技艺。穿过牌楼,普济浮屠猛然矗立,为“石雕三宝”再添亮色。这座塔,无石不刻、无处不雕,汉白玉温润华光,塔身经世的斑纹图画展示着清末民初石雕工艺的极高水准。
夕阳西下,站在普济浮屠前回望,汉白玉牌楼在余晖中泛着温润的光泽,108级石阶通向山底。这座藏于密林间的古建,用一砖一石,叙述着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的匠心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