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4月末,郑成功。在台湾,郑成功兼具民族英雄、开垦台湾先祖、当地神明与神话人物的特质,以他姓名或封号命名的校园、大街、地名不计其数,显示他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崇高位置。尤其在台南市,郑成功登陆宝岛初期的很多文物奇迹构成了台湾社会的特别回忆场域,也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前史联合。

这是台南安平古堡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郑成功本籍福建南安,出生于1624年,同年荷兰殖民者占有台湾南部。1661年至1662年头,郑成功挥师东征,驱赶荷兰殖民者,,为中华民族立下永存勋绩。
台南市中西区的赤崁楼是郑成功踏足宝岛的“始迹楼”。这儿前身为荷兰人所建的“普罗民遮城”,是控扼台江内海的战略要冲。364年前,郑成功率军从台湾西南滨海进入台江内海,“先克此城”。清代,这儿增建了海神庙、文昌阁、蓬壶书院等中式修建,与残剩的荷兰式基座交织成共同的前史拼图。
现在,地处闹市的赤崁楼已不见旧日“登临眺远,波光辉映,云影徜徉”的夕照美景。2022年开工的两阶段修正工程没有竣工,院内散落着多块清代碑碣和郑成功墓道石马,九座“清乾隆满汉文御碑”也被脚手架遮挡。作为仅敞开的两处奇迹之一,文昌阁内陈设着“普罗民遮城”模型及前史图文印象材料,惋惜的是,对郑成功复台前史着墨不多。

这是台南安平古堡石碑(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坐落安平区的安平古堡,前身是荷兰人的防护要塞“热兰遮城”,郑成功后改称安平镇,将内城作为治台中枢。走进古堡,“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仍然精力抖擞,古堡仅存的城墙残垣尽显沧桑。导览图上的“安平古堡文物陈设馆”现在已被改为“热兰遮城博物馆”,馆内展示的前史沿革材料及相关文物也多以荷兰为“主角”陈说。
著有《台湾史》一书的一致联盟党荣誉主席戚嘉林说,郑成功不光提出的法理论说,而且是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的身份与荷兰人签定公约,西方世界史据以供认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
郑成功在岛内被誉为“开台圣王”得享香火,与他相关的民间故事也广为流传。后,他带去大批移民,联合各族同胞,严法纪、废苛税、编户籍、办校园、兴军屯,创始了管理台湾新纪元。
坐落开山路的延平郡王祠,相传为民间感念郑成功开台功劳所建。祠内郑成功神像目光坚毅,门上“振兴中华”四个大字显示民族大义。围墙上贴着郑成功的生平事迹介绍和相关前史图片,叙述他的功劳。

这是台南延平郡王祠大门(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惋惜的是,祠内“郑成功文物馆”在2023年被改为台南市博物馆,不再单设郑成功文物展区。但入口处一座名为“屈从”的雕塑有目共睹——郑成功昂首阔步,荷兰殖民者单膝跪降。
“这座雕塑展示了郑成功打败荷兰人的英雄形象。”馆内一名志工介绍说,郑成功驱赶荷兰人时展示了我国人的气魄。
“郑成功,使中华文明在台湾生根强大。”台湾郑成功文明协会理事长郑昭明说,驱赶殖民者后,郑成功康复我国行政系统、宏扬中华文明,这是他被誉为“开台圣王”的重要原因。
延平郡王祠每年都举办留念郑成功的祭典,岛内拜祭郑成功的宫庙社团现在有170多个,信众达200多万。

这是台南郑成功祖庙(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在延平郡王祠外,一座“泉州白”花岗岩制造的“立刻成功”雕像巍然矗立,见证了一段海峡两岸的双城情缘。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向台南市延平郡王祠赠送了这座耗资近千万元新台币的雕像,寄望发扬郑成功精力,为两岸大众谋福利。
离延平郡王祠不远的郑成功祖庙,承载着郑氏宗族的荣耀。这座始建于1663年的祖庙为传统闽式平房,门前的郑成功铜像与北京台湾会馆的分像出自同一模具,正殿内摆放的海峡两岸郑成功文明节、厦门思明区郑成功文明节等留念牌叙述着两岸郑氏后人的交流故事。
“两岸大众对民族英雄的质朴情感不行孤负。”郑昭明说,郑成功的功劳在两岸长时间传扬,相关留念活动启示后人。

这是台南郑成功祖庙门前的郑成功铜像(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台湾劳作党主席吴荣元说,郑成功文明、闽南文明、台湾文明同根同源,是维系两岸血脉亲情的重要文明资源,更是交流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
但是,近年来当局为推广“史观”,曲解郑成功的荣耀前史,乃至给这位民族英雄贴上“殖民者”的抹黑标签。
“对郑成功前史位置的点评迷糊不得。”郑昭明说,推广“去我国化”以来,郑成功的前史功劳被淡化乃至视若无睹。当局在留念活动称号中以“来台”替代“开台”,意在将他曲解为“外来者”,试图分裂台湾与大陆的前史联络,“这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