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重庆石柱:“撂荒地”种出“金疙瘩” “苦日子”过成“甜日子”

  深秋时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卧龙村海拔1700米的大山深处,群山如黛,林海翻涌。年过半百的李仕吉带着妻子谭金翠,在黄连地里忙着除草、上肥。他流通乡民的80亩撂荒地,使用小拱棚种出了“金疙瘩”。

  走进李仕吉的黄连基地,只见依山而建的连片“小拱棚”错落有致,在秋日阳光照射下,闪耀着期望的光辉。步入“小拱棚”内,黄连叶碧绿油亮,生气勃勃,似乎是一片朝气蓬勃的绿色草地。

  近年来,在石柱县农业农村委辅导下,沙子镇党委政府经过“供给新服务、推行新技能”,结合撂荒地较多的状况,推行小拱棚遮阴网熟地种连。

  “熟地种连可谓一举多得,干部上门发动时,我二话不说接受了。”蹲在黄连地里,李仕吉一边熟练地拔着杂草,一边娓娓道来,“选用新技能,不必像曾经采伐山林,既减轻了劳动量,又将撂荒地从头使用了起来,更维护了森林资源。”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这味“苦”到极致的中药材,却堪比药材商场的“黄金”。黄连成长周期长,每一批得投入整整6年时刻。

  李仕吉配偶早出晚归,每道工序精耕细作,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施农家肥时,他们要用背篓从公路旁边背进基地里,膀子被磨得红肿,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春夏是杂草疯长的时节,也是李仕吉配偶最繁忙的时分。他们顶着高温,蹲在地里拔草,汗水从脑门滚落,含糊了双眼,顺着脸颊滴进泥土,但他们咬着牙,一刻也不停歇。冬天,山风吹在脸上像刀割相同疼,他们的手上冻出了许多裂口,他们依旧在地里繁忙着除草、上肥。

  “我现在有20亩商品化育苗,黄连在地面积60亩。上一年卖了800多万根黄连苗,收入50多万元;采挖制品黄连6亩多,收入近60万元。本年卖了700多万根黄连苗,收入40多万元。本年估计还要采挖8亩黄连,依照现在的产值和商场行情报价,估计收入50万元左右。”在卧龙村,李仕吉声名远扬,他左右开弓,使用“栽培黄连+繁育连苗”形式,成为村里众所周知的“百万元户”。

  跟着黄连栽培规划逐渐扩展,每到移栽连苗、除草上肥的要害时节,配偶俩忙不过来时,就会约请邻近大众时节性务工,既保证了自家黄连栽培的时效与质量,也为乡亲们拓宽了安稳的增收途径,走出了一条“工业带动工作,工作促进工业”的开展之路。

  李仕吉深知“一人富不算富,世人富才是真实富”的道理,多年来,他一点点没有保留地向乡民共享栽培经历。

  每逢其他连农遇到技能难题,李仕吉总是随叫随到,手把手辅导处理。在他的带动下,卧龙村100余户大众纷繁行动起来,开垦搁置土地,学习小拱棚、遮阴网等栽培办法。到上一年底,全村熟地种连面积达1500余亩,年收入超50万元的农户有30多户。

  从一户带头到百户参加,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开展,在李仕吉的带动下,旧日的撂荒地焕宣布生气勃勃,黄连已成为全村当之无愧的“共富工业”。

版权所有 © 米乐体育官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