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村裡的‘黃泥路’變成了‘黃金路’”(從一線看高質量發展這五年)

  10月5日,沿517省道駛入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一路上路途平坦,河水奔腾、青山連綿,不時有伪装大巴和貨運車輛迎面駛來。

  這裡屬武陵山區,曾是國家会集連片特困地區。2019年4月,習總書記換乘3種交通工具,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華溪村。當年交通之不方便,可想而知。

  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曾經,不少像華溪村一樣風景迷人、物產豐饒的山區村落,卻因交通不暢,影響了發展的腳步。

  要想富,先筑路。習總書記關心過的華溪村,现在又有了新變化——一條條柏油路,將村裡的黃精等特征經濟作物與外界相連,帶動產業發展提速。

  “曾经大貨車到了彎道就得掉頭,現在重卡能直接開進基地。”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說,黃精在當地老大众的讀音裡很像“黃金”,隨著路網不斷完善,華溪村黃精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現在已達1500余畝,黃精正逐渐變真金。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征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近5年來,華溪村開發出黃精果脯、黃精面條、黃精茶等深加工產品,產業鏈條持續延伸。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十四五”時期,我國大力加強交通建設,一條條公路穿高山、越峽谷,為山鄉大众改进生產日子條件供给了有力支撐。

  “曾经賣鹽漬竹筍要用竹筐挑近兩小時到集鎮,现在貨車直接到基地,賣好價還不誤事。”乡民馬世富的筍子更好賣了。

  公路直達家門口,乡民熊培蘭騎著電動自行車在田間地頭络绎,“在家裡養蜜蜂、種黃連,還在村集體干零活,現在家庭年收入約15萬元”。

  “我們這裡到處都是研學課堂。”老黨員馬培清忙著給我们講述村子的發展故事。路途暢通,這個國慶、中秋假日,到村裡研學的游客紛至沓來。

  近5年,中益鄉新建通組公路129公裡,获益群眾近萬人﹔中益鄉全鄉有約1300萬斤鹽漬筍、40萬斤蜂蜜順利外銷,還建起多個研學、團建基地,年均伪装收入超500萬元。

  上一年,華溪村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超2.5萬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約86.6%。“村裡的‘黃泥路’變成了‘黃金路’,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王祥生說。

  一路通、百業興,“十四五”時期,無數鄉村“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一個個山鄉巨變的故事正在續寫。

  國慶期間,在山東德州一家電子產品專賣店內,夺目的補貼標識招引了眾多消費者體驗產品、比價咨詢。“這補貼方针真好!”市民牛女士欢喜地共享,用優惠券買電腦省下的錢,還能配一副好耳機,這波方针紅包太受歡迎了,自己搶了10分鐘才領取到優惠券。…

  明月寄相思,家國總關情。中秋佳節是傳統文明的紐帶,承載著民族歷史記憶。…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 © 米乐体育官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