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三年来,诸多实力房企在上海的拿地思路,都是拼命重仓内环内钻石地块,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市区的新房项目,才会成为爆款。
但是,今年有一家非常典型的实力房企——联发,在上海土地市场上的动作,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魄力与实力:
根据克而瑞统计,今年1-8月,联发拿地金额共计约120亿。联发所拿下的地块,大多都是很具有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的地块,以上海为例:
今年6月,联发以约21亿总价斩获浦东新区曹路地块;今年7月,联发又以21.95亿竞得青浦新城组合地块。
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当大多数房企都想要只在市区拿地,打造高端住宅的时候,联发不仅在市中心发力,还接连拿下外环地块。为什么联发要这么做?大家都在等待联发给到一个答案。
这意味着,联发将走一条不同于传统房企的“年轻化”赛道,打造年纪轻的人喜欢的新青年社区,并将成为最懂新青年的地产商。
当如今众人都停留在市区豪宅必爆的固有认知中,联发的举动和主张,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颠覆性的郑重宣言:
就在8月底,上海外环放松限购政策出炉,也对联发在上海打造新青年社区产生了较大的利好和助力,地产圈下一轮新风潮,或许也将由联发开启。
当不少房企扎堆涌向豪宅与高端住宅赛道,把“高溢价”当成冲击业绩的筹码,甚至不惜在用材上堆砌奢华符号时,联发集团却偏偏背道而驰:
它绕开了拥挤的高端战场,把目光牢牢锁在一群同样对生活有追求的人身上——新青年。
要懂联发的新青年产品战略,先看身边的年轻人,朋友吐槽“200万买鸽子笼+1小时通勤”时,大家都会忍不住点头。联发通过60000多组客户调研,以及覆盖288城2500+份的精准调研后抓准了核心:
他们的理性很实在,不是不买房,是不买糊涂房。买房前会列Excel表算通勤、得房率,连物业费细节都掰扯清楚;也别笑他们“预算有限还挑剔”,所谓的“既要又要”,不过是不想委屈生活:预算150万,不愿买40平老破小,因为还要放电竞桌和衣柜;
对年轻人来说,便捷可靠是底线小时直pass,毕竟加班到9 点,没人想再晃1小时地铁;楼下没早餐店不行,总不能天天吃泡面;
他们更需要情绪价值和烟火气,房子不只是睡觉的地方,还是精神小窝。怕孤独的年轻人,想要楼下有共享办公空间,周末有读书会、羽毛球赛,这份人情味比房子大小重要。
这也解释了为啥很多外环楼盘卖不动,开发商以为年轻人只看价格,却没摸到他们的心,而联发把痛点变成解决方案,用“优总价、高品质、强运营、智慧化”12字接住需求。
优总价不是降价噱头,是在一二线核心城市产业集群的片区,结合强功能的产品、公共空间设计,创新推出60-80㎡高得房率的主力户型,把门槛降到够得着;
高品质不是华而不实的堆砌,是通过集约化的收纳空间、家电,更透明的品质,在总价可控的基础上实现“质而美”的回归;
强运营不是摆样子,而是社群可以每月有剧本杀、露营活动,有人在读书会认识,才懂住得值是有群同频朋友。
智慧化也不炫技,全屋华为系统语音控家电,下班提前开空调,网速不卡顿,智能锁不用带钥匙......可以在载体空间中迭代升级N种智慧场景,去贴合年轻人“懒但高效”的习惯。
说到底,年轻人的不妥协不是挑剔,是对好生活的认真。联发的战略本质不是卖房子,是懂年轻人——明白他们要什么、怕什么,然后落到实处。对年轻人而言,买房买的不只是住所,是不用将就的生活,是对未来的安心。
以“轻享主义”的生活哲学作为产品的硬核底盘,精准抓住新青年的居住诉求,最终打造出年轻人买得起,还能住一辈子的全生命周期理想居所。
要是再往高了说,联发这12字理念的价值,早就超出了卖房子的范畴——它在做城市与新青年之间的“纽带”:
年轻人想扎根城市,却总找不到性能好价格低的好房子。联发的新青年产品战略,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用可负担的好房子,让年轻人能够扎根城市,用有温度的好服务让年轻人愿意扎根。
这种“既帮年轻人圆梦,又为城市添力,还让自己发展”的三赢布局,正是联发在行业调整期里,最清醒也最大胆的战略选择。
毕竟,当其他房企还在为高端赛道内卷发愁时,联发已经找到了“和年轻人站在一起”的新方向,是让新青年能说“我在这座城市,有个属于自己的家”的踏实。
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打造新青年社区可能是少盈利或者零盈利的情况下,联发依然会坚定的去做打造这样的产品,联发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是为了赢得更多年轻人的信任和口碑,这才是无价之宝。
也正是这样的初心,加上这些年来持续的调研和实践,联发已经逐步成为最懂年轻人的地产开发商之一。从此次上海青浦的新青年社区中,就能够正常的看到联发独树一帜的反常规操作。
大多数房企打造户型的时候,尤其是小户型的时候,都是从外往里走,不会从居住舒适度的角度设计户型,往往都是先确定户型面积,然后设计内部空间:
所以最终往往某些空间会比较小,比如卫生间,就会给到三分之二大小的台盆,体验感比较差;有些项目或者是加装一些智能马桶、美妆镜等等,来给户型加点分。
但是联发清楚的知道,如今的新青年对于自我意识非常强,对于空间的舒适度要求非常高,不愿意去将就缩小版的户型配置。
所以,联发在打造户型的时候,是从里往外走,会先把最小空间的尺寸给限制住,它是一米五,就是一米五,它是一米六,就是一米六,一定要实现用户对于人体工学要求的最低尺度。
然后联发再往外去根据每个项目、每个城市不同设计规划条件,去锁定它的面积,所以最终给到客户的居住舒适度非常高。
也正是因为联发对于户型空间尺度的打磨,最终能够在青浦的青年社区中,在小户型中依然可以打造出270°观景飘窗、双阳台乃至三阳台、全屋飘窗这种在诸多高端项目中才能见到的配置,这样的配置,在青浦同面积段户型中几乎很少会同时见到。
更把艳姐吓到的是,当下很多房企都在客厅做高定背景墙的时候,联发居然反其道而行之,把背景墙砍掉,这也是出于联发对于新青年的深刻洞察:
大多数年轻人实际上根本就不需要背景墙,在他们眼中,客厅其实是“我厅”,客厅对于新青年来说已经不对客了,他们不喜欢传统的沙发、茶几、背景墙这种“老三件”,他们想要的是可提供N种人生剧本的空间:
这样的“我厅”,可能是孩子玩耍的空间,可能是二人世界空间,又或者是家庭图书馆,新青年们想把这里打造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艳姐也了解到,为了可以打造出这样的百变户型,联发也是一直在优化整个建筑结构,比其他房企花费了更多的人员精力和成本,一点一滴抠细节,取消所有不必要的墙,还尽量将承重墙移到边角,让室内空间的地毯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如今的新青年,对于智慧化便捷生活也有比较高的诉求。大概在一两年前,联发内部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和华为达成了战略合作,如今新青年社区的智慧化底座,也全部运用的是华为智能化系统。
但是到这里还没有完,联发考虑到了儿童进入社区的关怀,针对儿童打造了专属的人脸识别系统,针对1.2米到1.5米的孩子,设计对应高度的智能人脸识别,儿童进入小区,家长们就会收到短信提醒,告诉他们孩子已经入园了。
此次联发在智慧化场景打磨上,会非常聚焦而儿童、老人等特定人群,甚至是宠物的一些生活场景也都考虑进去了。
这也是因为联发的员工,把自己代入成新青年社区的业主,前置思考未来生活在这里的场景,孩子、老人、宠物,到底有哪些痛点要去解决,怎么样才可以给到他们更好的生活。
如今的新青年,不单对社区“硬件”的要求慢慢的升高,也非常在意社区能否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情绪价值,联发就进行了运营前置,提前设计和规划充满情绪价值的社区空间和服务。
比如此次青浦新青年社区项目,打破传统社区的“孤岛式”生活模式,在架空层打造不同功能属性的社交空间,让年轻人能够在这里产生有趣的交互和链接。
换句话说,就是要让青年从被迫参与转向主动奔赴,为生活做减法、为体验做加法。
艳姐在上海观摩了诸多项目,唯独此次联发的项目让我耳目一新,彻底颠覆了艳姐对于年轻态产品打造的认知:
以产品化的思维赋予房屋更多的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在小户型里延展出大空间,在大空间里创造更多元的生活
这一创新动作不仅为艳姐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也无疑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关于新青年社区的新标杆。
艳姐在前面提到,联发集团1-8月全口径拿地金额约120亿,其中4城6个新青年项目拿地金额96.57亿,全是“新澍系”新青年社区产品。
不同于其他房企基于配套的投资模型,联发的“新澍”系产品系的投资模型非常“独特”:
在城市最核心的产业节点之上,用最具备周期性和品质感的产品去承接,为城市的新青年提供一站式的生活解决方案。
去年10月,华为青浦练秋湖研发中心投入运营,投资规模超百亿、面积超200万㎡,目前入驻了约3万名科研人员。
如果上帝视角看,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为核心的整个西岑科创园区,预计将导入10万到15万人口。
艳姐看了下,联发青浦项目到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仅有3站路,地铁点对点直达。
南京软件谷有4500家涉软企业,其中18家世界500强及软件百强企业,去年软件谷总收入达2949亿,汇聚超36万涉软从业人员。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么艳姐要恭喜联发,联发的产品体系化焕新,第一步已经成功了!
首先从产品战略端看,联发上半年新拿的几个项目,绝大部分都是“新青年”社区产品,这代表了这家房企最强的战略意志,往往也是变革潮的掀起地。
其次从组织架构端看,从2年前开始,联发在组织架构层面就自上而下逐步进行数字化、市场化变局。在今年的第十届华为全链接大会上,联发还跟华为共同发布“联发新青年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并向深度数智化转型。
如今,随着上海、厦门、南京、深圳4个城市的6个“新青年”社区的逐步落位,你会发现,联发在不断自省和反思过去在产品端的不足之处,从体系化建设到团队管理到实操落地等,都提出了明确的变革目标:
当95后、00后带着“整顿职场”的标签步入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居住偏好,正在重塑房地产市场。
42岁的联发,从没偏离过房地产主业。但它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拿地、盖楼、卖房”三件套。它变得更像城市合伙人,把项目当作网线和枢纽,将联发拥有和掌握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
所有人都看到了联发锚定青年客群,通过颠覆式创新,进阶行业“首家产品公司”的能力。
对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来说,这样的与城市、青年真正同频的创新动作弥足珍贵,而它所带来的市场光环也相当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