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

砂岩

辞旧迎新愿君祥安!

来源:米乐体育官    发布时间:2025-04-13 13:16:23

  2024年是科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文物考古分社、博物馆分社携手全国多家考古文博机构和高校共同为学术界奉献了多部需要我们来关注的学术作品。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推出了众多优秀的学术专著,出版了多部考古报告,攻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配合馆藏陈列推出了大量精品图录,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灿烂成果。

  本书作为第一部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实证性著作,是目前为止学界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最全面、最系统的阐释著作,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重点项目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丛书》。

  从全国各地提交的材料中遴选出21个优秀案例,是对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遵循和实践。

  首部由国家文物局编著并公开出版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对探索新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回顾《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背景、经过及影响,介绍十年来北京市的基本建设考古、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公众考古和主要研究成果情况。

  该系列分为《河南考古百年志·发现篇》《河南考古百年志·纪事篇》《河南考古百年志·人物篇》,列举了一百年来河南百项考古大发现,对河南考古有过突出贡献的百位考古人,以及这些考古发掘的背后的考古故事,叠加成为一座河南百年考古的丰碑。

  本书对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群遗址发掘中出土的钱范及相关遗存资料,进行了三维拍摄、拓本制作进行信息全面采集,结合实验考古和科技分析,综合分析了钱范制作和冶铸工艺。

  本书是发掘报告之后的第一部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首次公布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本书入选《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24年度百佳图书。

  本书从城市建筑、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唐长安城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以多样呈现方式填补了中国城市建筑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书对深圳地区东江纵队红色文化进行梳理与解读,试图运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对深圳地区的东江纵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分析讨论,并给出活化利用建议。

  该书是盘龙城遗址近30年、多代人持续不断的田野考古工作与学术研究成果,见证了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和方法30年的快速的提升,深化对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认识,为“早期中国”与早期城市探索发挥积极作用。

  该书全面梳理已发表的石峁遗址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以期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界对于石峁遗址认识和研究的总体情况,为社会各界认识和研究石峁遗址提供便利。

  首次利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座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系统开展了大尺寸砂岩多场耦合试验研究

  本书依托70年来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风格影响的玉器,多角度、高画质地再现了文物之美。

  本书通过制度创立、经济发展、思想奠基、文化创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鉴六个方面,讲述秦汉时期是如何由政治一统逐渐达成国家、思想、文化认同,最终壮大成为一个开放、自信、强大的多民族国家的故事。

  本书以西安新出土秦汉时期文物精品为主题,分为“青铜余韵”“烧陶制瓷”“秦雕汉刻”“整衣鉴容”“如琢如磨”五个单元,意在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往秦汉长安的大门,一起畅游我国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

  南越国遗迹——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与其他西汉早期物质文化遗存共同呈现了秦汉岭南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本书展示了南越国遗迹发现、保护、利用的发展历史。

  本书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珍贵藏品高清集结,首次系统性讲述关于“四大发现”——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内容。

  本书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诞生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主题,聚焦世界文明之源,在交互的文明展示中以期让读者充分认识华夏文明的辉煌,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

  本书以新疆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为纵轴,以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横轴,展现新疆百年考古研究重要成果及精美出土文物,包括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发掘项目及出土文物,为研究、了解新疆地区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实证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为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本书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沙窑瓷器为主题,通过178(套)精美文物,展示了长沙窑瓷器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往中的作用与地位。本书分为焰红湘浦口笔精妙入神大舟有深利三个单元,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展示长沙窑瓷器灿烂多姿的釉色、丰富多样的器物品类、独具特色的诗文与绘画装饰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的历史,揭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性,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

  本书以中医药中独具特色的“香药”为切入点,通过200余件(套)海上丝绸之路香药、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50余件现代香药植物标本,以及丰富的文献、图表资料,讲述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香药的故事,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彰显中医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学价值。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及与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本书收录山东全省70余家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编纂工作历经8年,是对山东省近百年出土青铜器的一次科学普查及精美艺术品的筛选。图片选择视角丰富,文物信息准确、权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对山东古代青铜文化元素与文化特征的一次集中展示。

  2024年是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创建110周年,《北疆博物院自然标本精品集萃》《北疆博物院人文藏品集萃》《百年辉煌》作为献礼之作,向公众系统介绍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历史与收藏,全方位呈现了天津自然博物馆百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本书收录了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馆藏348 幅清代道教水陆画,系20 世纪80年代于高淳城隍庙、东平庙发现的遗物,数量较多、来源清晰、体系较完整。这批馆藏清代水陆画既是清代高淳地方道教仪式实践和民间神像绘制艺术的结晶,也是清代高淳地方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反映,对研究传统艺术、地方文化、民俗习惯以及道教的仪式展演与融合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本书是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汉唐釉陶展览图录。铅釉技术是我国陶瓷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对汉魏至隋唐及后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书中选取了馆藏的百余件釉陶器,以时间为轴,展示了从汉魏至隋唐铅釉技术的发展脉络,也是中国陶瓷史的发展脉络,是研究汉唐釉陶的一手资料。

  由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协办的《博物院》杂志 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3年度最受喜爱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3年度考古学最受欢迎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学术影响力进步期刊(2024)。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有许多重要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期待考古工作者们后续的进展,也预祝这些项目能够早日进入出版阶段,让考古成果以飨学界,回馈社会。

版权所有 © 米乐体育官  保留一切权利